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文/ 默片晓     责任编辑/ 陈倩敏

1956年7月28日,毕加索见到了旅居法国并且刚刚在卢浮宫举行了近作展的张大千。在欣赏了张大千的画作之后,这位抽象派大师产生了非常疑惑的念头:“既然中国艺术如此美妙绝伦,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还会不远万里来到欧洲,学习欧洲当代艺术呢?”

在毕加索眼中,张大千的挥毫写意、古典技法,泼墨泼彩,无疑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。然而,这样一个让世界惊叹的传统巨匠,其实并非出生于家境良好的书香门第,张大千的绘画才华是在苦行僧般的修行中习得,并随着生活和社会动荡,与他一起颠沛流离。 
 

张大千与毕加索
张大千与毕加索



闯天下,川内少年禅意修行

19世纪末,在四川内江出生的张大千,成长在一个落寞的贫寒家庭中,他的父亲将殷切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。被父亲取名为“张正权”的张大千,更是有着与其他人不同的出生故事。他的母亲在生育的前一天梦到一位和尚,他将一只小黑猿放置在铜盘中并亲自交由自己手里。就这样,在父母的眼里,张大千无疑是那只神猿的转世,而他本人也仿佛受到感召般地,一生对猿无比喜爱,还一度将自己的名字改叫“张爰”(发音同“猿”)。

世人可曾想到,由于家境的贫寒,这位国画巨匠的基本功底,竟然是随着自己那给别人画鞋样和窗帘的母亲一起炼成的呢?

为了生计奔波于大街小巷的母亲,因照顾自己和家庭而日夜操劳的兄嫂,家道中落却怀揣复兴梦的父亲,和那些大他十几岁的接受过教育的亲戚们,构成了张大千童年的第一幅画卷。

在母亲画图样忙不过来的时候,张大千和兄弟们便承担了一部分工作。这样,上不起学堂的张大千,抱着补贴家用的单纯目的,在家里接触到了最初的绘画技法。后来,早年拜师学艺的二哥张善孖也开始指导张大千的绘画。若干年后,兄弟二人都成为了名扬国际的绘画大师。

而张大千的文化启蒙,则不得不感谢他那曾经中过秀才的四哥张文修。张文修在张大千小时候带领张大千学习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和《笠翁对韵》等名篇,对于弟弟的教育毫不松懈的四哥,给了张大千最好的文化启蒙。

习字学画的张大千,十几岁时终于迎来了上学的机会,这机会不仅成为了他接受教育的窗口,更是开启了他闯荡世界的心门。

17岁的暑假,由于没有回家的盘缠,张大千与同学约好一同步行回家。谁知他们竟然在路上偶遇土匪,遭到了绑架。同学们陆续被家人救走,只有张大千的家人无力支付赎金。张大千不得不滞留在匪窝。此刻土匪竟然也看上了他的书法和绘画才华,强行留下张大千做“军师”。
 

张大千
张大千

 

就这样,张大千在山上一面谋划如何与土匪纠缠,一面与他们同吃同住、下山抢劫。面对抢劫不能空手而归的“帮规”,张大千不敢不从,便在抢劫时拿了山下人家一本《诗学含英》。谁知这一拿,就奠定了张大千的诗学功底,他日夜与本书为伴,研读吸收。整整一百天后,家人才将他辗转救出。

经历了土匪生活的张大千曾经感叹,自己“一生最识江湖大”,也因此开启了自己闯天下的游历。

被救出匪帮的张大千,不久后随二哥张善孖一起赴日本京都艺术专门学校学习染织。

在日本,他接触了“浮世绘”这种日本传统艺术,学习了线条、色彩,并且花了大量的时间写生,描绘山水。也是在日本,他开设了自己的第一个绘画展。展出上,张大千的作品《峻山高士》被认为是名家之作,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,渐渐在绘画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
除了绘画,这三年中张大千还体会到了家乡和传统文化的尊严,于是他下定决心在自己的一生中,只穿中国传统大褂,只说家乡四川话——即便是自己已经精通日语并且有着流利的英文能力。一生走遍世界各地的他,直到晚年也从未改变过这一点。

或许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热爱,也或许是由于毕业后短暂的迷茫,1920年张大千从日本回到上海,来到松江的禅定寺决定出家。时任主持的逸琳法师将他的法号取为“大千”,取自大千世界之意。

由此,“张大千”正式诞生。


归红尘,初升巨匠甘苦行走

我们并不知道,如果张大千最终真的皈依了佛门,剃度出家,中国绘画是否还会有如此巨大的发展,但是传统美术史定会有所缺憾。好在他于三个月后的剃度大典举行前就逃离了寺院,逃离的原因并非是对于佛教的质疑。或许,只是张大千与世俗红尘的缘分未尽。

一身抱负的张大千离开松江禅定寺之后,定居上海继续学习书画。在二哥张善孖的介绍下,张大千拜书画大师曾熙和李瑞清为师,也开启了他绘画生涯中“师古人”的重要一步。

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,张大千不断模仿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。模仿古人的画作使得张大千的技艺更上一层楼,他不但熟知每一幅画作的特点和色彩,更是记得每一个落笔和转折。凭借这种超然的记忆能力,张大千的作品力透古风,甚至连国画大师、书画鉴赏大家黄宾鸿都曾经误以为张大千的模仿作品是真迹。
 

张大千模仿石涛作品,左:石涛;右:张大千
张大千模仿石涛作品,左:石涛;右:张大千

 

后来,还是经由二哥的介绍,张大千加入了“秋英会”,与当时的名仕们聚集在秋季的上海,作画、吟诗、题字。第一次参加的张大千提笔便以“墨菊”惊艳了四座,从此在上海扬名。

但这位初升巨匠并没有止步于此。接下来的几年内,张大千游历中国大江南北,四处取材、作画。

张大千曾经在北平颐和园斥巨资租下了听鹂馆,每日观察万物造化,画山描水。就在此时,抗日战争开始,北平沦陷。对于张大千的作品早有耳闻的日本人并没有进攻听鹂馆,但却将他困在馆内,企图说服张大千为日本人作画。心怀民族气节的张大千自然不愿意沦落到日本人手里,于是他连续作画一个月,凑足了盘缠,在自己的家眷由朋友保护平安抵达四川的一个月后,他自己也终于逃出了战火纷飞的北平。

回到家乡的张大千与家人隐居在四川青城山上。那个年代,艺术大师们纷纷以战火题材为主题作画声援战争,进行绘画艺术改革,只有张大千独树一帜地坚持了自己的艺术风格,大量的山水画、居士图出自那个时候他的笔下。

在青山绿水中,张大千领悟到,很多精湛的绘画技巧渐渐地消逝在时代的更迭中,要想继承传统技艺,就必须仔细研究古迹。于是,三年的隐居生活之后,张大千又一次踏上了苦行僧的路途——出走敦煌。

他没有想到,这一去,就是三年。

大漠中缺水缺食物的生活环境令张大千的日常生活清贫不堪,而他一心只关心艺术。大漠中,张大千一次又一次地爬入敦煌洞窟,仔细端详壁画和古人技法,模仿、临摹,在画布上一张张还原敦煌壁画原貌。敦煌风沙大、日照时间短,他每每只能秉灯作画,却从不停歇。
 

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
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

 

就这样,他一共描绘、还原了276幅壁画, 并完成了20万字的学术著作《敦煌石室记》。张大千的这一次敦煌行,不仅仅令他自己领略到千年中华艺术瑰宝的魅力,也让很多人迷上了敦煌艺术。很多敦煌文化学者之所以开始对敦煌的研究,正是因为被张大千带回来的临摹作品震撼。

由敦煌回到北平之后,张大千结识了当时也在北平的徐悲鸿等大师,徐悲鸿的夫人回忆道,徐悲鸿十分佩服张大千,曾经称赞他为“五百年来第一人”。张大千从此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师。

 

游世界,巅峰大师叶落台湾

如果说张大千这一生有什么遗憾的话,恐怕是他自从踏出大陆之后,就再也没能回到他所眷恋的中华大地。

抗日战争结束之后,战火并没有离开张大千熟悉的土地,于是他来到香港,作画办展,最终接受了印度的邀请,离开中国,开始了游历世界的路途。他远赴南亚、欧洲、南美洲和北美洲,还在巴黎约见了毕加索,两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。

照片上的张大千,通常都是一席长袍,蓄着长长的胡须,手持手杖。照片外的张大千,依然对传统文化心怀眷恋,走到哪里都说着四川话。他曾经在瑞士寻找桂林山水,也曾经在美国加州找到了一片颇像黄山地貌的松树林。他还因为想要找到故土的感觉,在巴西精心打造了一座名叫“八德园”的中国式园林。

遗憾的是,在“八德园”的建设中,张大千因为一时不慎而单目失明。事故过后,张大千再也没有办法精准地进行线条的勾勒。

然而塞翁失马,这位传统绘画大师由此开创了自己“泼墨”、“泼彩”的艺术风格。他在画布上挥洒下轻重不等的颜料,以毛笔大肆推开。脱离了“精确”这一标准的张大千,像是一匹野马终于来到了渴望已久的草原,任凭传统青绿色彩在画布上肆意奔驰。山山水水萦绕在薄雾间,树木花草恣肆洒脱地成长在被泼洒出的环境中,张大千因为这一次的失明,达到了他艺术历程上的又一次高峰。

 

张大千以瑞典风景为蓝本创作的《爱痕湖》
张大千以瑞典风景为蓝本创作的《爱痕湖》

 

后来,有人指出张大千这是向西方油画学习,而放弃了传统绘画,但是张大千对此却持有不同的看法。“泼墨”其实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方式,只是当时的大家还没有足够精致的颜料与良好的条件,因而只有水墨山水而没有色彩的镶嵌。相比于“对于油画的学习”,张大千认为自己更是“对于传统的继承”。

年过八十的张大千怀揣着对故土的向往,辗转回到台湾。一踏下飞机,看到自己的朋友们,听到许久不见的中文,张大千就下定了 “再也不去国外了”的决心。尽管他的大半生漂泊在外,但内心仍然抵挡不住对他所熟悉的生活的渴望。

在台湾,张大千将自己的大部分画作和敦煌临摹图捐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,并将自己定居的房屋命名为“摩耶精舍”。他将自己这个最后的住处打造成了传统园林,别致的长廊,轻盈的流水,也许就寄托着张大千对四川老家那些青山绿水的思念;居室中,张大千将一生向往的禅意发挥得淋漓尽致,摆设和物件无不体现出这位传统绘画巨匠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。

 

张大千《庐山图》部分
张大千《庐山图》部分

 

只是,他再也没有办法回到故土了。

1981年,张大千开始着手创作一幅绢本巨制——《庐山图》。他历时三年,绘制了这幅179x995厘米的鸿篇,却不知道这将成为自己的绝唱。《庐山图》可谓是集张大千绘画技巧之大成的作品,他以写意的手法描绘了庐山全景,却又融自己所继承的唐代绘画色彩和风格为一身,既有挥毫泼墨添上色彩,也有对庐山松的枝叶根根描绘。画中庐山烟雾缭绕,青蓝相衬,好不生动。

但是,随着这幅《庐山图》的绘制,张大千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。1983年4月2日,他因为心脏病复发于台北去世。他的这幅《庐山图》随后被家人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这位最终享寿84岁的老人,被安葬在“摩耶精舍”庭院中,他的动荡人生、传奇故事似乎也随之而去。然而艺术不死,绘画无界,他所传承、开创的绘画技法有着弟子们的继承,他为了学画而饱尝甘苦的精神也会一直被后人纪念。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复见斯人

复见斯人

9篇文章 8年前更新

复见斯人 | 以讣告为逝者谱诗 微信号:ObituaryPortey 《复见斯人》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讣闻新媒体,带你回顾过去的故事,以讣告为逝者谱诗。 2014年4月,《复见斯人》的前身“逝者频道”随着诞生。 死亡孤独而有欺骗性。消逝惹人感伤,而这种感伤必定有很大程度来自于对自身的投射:我们也会死的。陌生人的离去有一种剥离细节的趋向,揭开生活的帘子让我得以一见丰美生命的骨骼,并且明白细致的血管皮肤此生无法再见。我们会情不自禁往美好处想这些人,想他所在的那些时间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9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15年 9篇